抗战时期的重庆火锅老照片
抗战初期,重庆新开的火锅店很多,大街小巷都有火锅店,不仅专业火锅店愈开愈多,就连一些冷饮店、咖啡馆、大餐厅也兼营起火锅业务来。店内设施普通的因陋就简,高档的陈设雅致。
11日,重庆知名文化人张老侃告诉记者,当时有名的火锅店是临江门的“云龙园火锅店”和“述园火锅店”、保安路的“一四一火锅店”、五四路的“不醉无归火锅店”,还有在南岸海棠溪的“桥头火锅店”。
这些高档火锅店,因陈设典雅而扬名山城。店内设瓷面圆桌或方桌,每桌只坐四人,桌面中央挖一个圆洞,放入泥水炉,卤汁用的是铜锅或铝锅盛装,装菜用的是金边瓷盘。张老侃告诉记者,因为解放前重庆的妇女多穿长旗袍,坐高凳才方便。因此,不少火锅店矮桌配高凳,成了一大特色。大家围坐,居高临下,埋头吃火锅,是一个有趣又经典的画面。
上世纪80年代
流行几家人“打组合”
上世纪80年代,那时店堂里的桌数都不多,很少有人单独烫一口锅,吃火锅兴打组合,“镶起吃”成为一种流行。聂赣如说,几家人围烫一口锅,锅里放上九宫格,既方便分隔菜品,也方便客人各认各的格子。
据张老侃介绍,小桌子镶四人,大桌子镶八人,不镶满不点火。“要是来个美女,巴心不得让座位拉来‘镶起’,但要是来个络耳胡、斜眉歪眼的,坐你旁边,心头就冒包。”
张老侃表示,镶起吃有不少好处,一是有效防止那些只点盘豆芽,一坐两小时的无赖客,二是增加上座率,节省天然气。“第三,有利于爱情速配。”张老侃笑称,自己认识一对夫妻,就因在“好又来”火锅馆镶起吃结下姻缘。“因锅中间的格格有洞眼,女的一片鳝鱼梭到男的格子里去了;争吵,谈判,讨价还价,结果男的赔偿她两片毛肚。秋波一闪间便定了终身。”
“三拖一”便宜而美味的年代,让网友们怀念不已.三拖一”让人怀念
到了上世纪90年代,重庆城内的火锅馆,店堂门前多大书一个“拖”字。拖啥子?啷个拖?为啥子又偏偏是三拖一、四拖二?就有了不少猜测的版本。
张老侃表示,其中一个版本,要从吃火锅的“吃”字说起。朋友打堆,想吃火锅,谁开口谁请客啊!但这被请之人还得“假巴意思”忸怩一番,于是请客之人就动手拖,硬把你拖进火锅馆。三个拖一个,四个拖两个,久之成为业界行话,“三拖一”或者“四拖二”。但是,十个有九个重庆人都清楚,看似古怪的“三拖一”,指菜的价钱,荤菜三元、素菜一元叫“三拖一”。四元拖两元成“四拖二”。便宜而美味的年代,让网友们怀念不已。